“ | 苏俄拥有混合了磁能科技和高机动性的单位 - 遭遇战加载界面上的描述 |
” |
苏维埃俄罗斯(Russia /
官方介绍[]
苏维埃俄罗斯不仅是共产国际凶狠强大的战争机器的实际领导者,还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广袤的苔原和家乡的草原迫使苏俄武装力量利用常规的坦克空降战术和非常规的前线生产技术,以减少他们重装甲单位的后勤及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这也给予了他们隐藏秘密的机会,以至于在入侵美国时使他们占据了很大优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征服了塞尔维亚,抓住了著名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并让他为苏俄将自己发明的机器武器化。这导致了先进的磁能武器在苏俄部队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极大地威慑了所有胆敢反对俄罗斯巨熊的人。这些科技在近年来有很大进步,最终出现了例如磁能巡航坦克以及为重获新生的苏维埃英雄沃尔科夫量身打造的磁能连锁炮等武器。[1]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俄、乌克兰和其他几个卫星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向西进攻欧洲的盟军,向东进攻中国,但尽管它成功地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最终还是被盟军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援助下打败并击退,并在莫斯科战役后战败。苏联解体且苏俄大部分的军备和科技被没收或摧毁,苏俄经历了一段被占领期(尽管如此,他们在1972年派出了精锐士兵鲍里斯在东乌克兰回收了被盟军回收的沃尔科夫和契特卡伊的躯体),但占领结束后,苏俄通过与南美洲新成立的拉丁同盟及亚洲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建立了一个新的苏维埃联盟。在重建其大部分军备后,对美国发动了大规模入侵,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俄罗斯始终是攻击同盟国联军的先锋,在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许多次重大战役都是由他们完成的(尽管在进攻纽约时鲍里斯不幸阵亡)。苏俄不仅在美国战役中持续占据优势,在亚欧大陆的苏俄军队还夺回了乌克兰和中亚诸国[2],远东地区的部队也击退了试图袭击的太平洋阵线。后来,苏俄又成功守卫了在圣路易斯建造的心灵信标,将美国大部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还朝芝加哥发射了一枚MIDAS,以作为盟军摧毁了他们的心灵控制增幅器的报复。
在美国战役结束后,苏俄开始专注于欧洲战场并对几个欧洲港口城市发动了攻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派出了他们的半机械人英雄,沃尔科夫和契特卡伊,在法国巴黎发动了一次闪电战,扰乱了欧洲军队的部署。接收了来自加拿大秘密联络基地的命运科技研究设施的信息之后,苏俄又亲自前往瑞典摧毁了盟军超级雷神炮艇的研究设施。但是在苏俄忙于这些欧洲大陆的战斗的时候,他们的铀生产设施和三分之二的MIDAS储备都被盟军报复性地摧毁了。随着中俄联军进入黑森林,苏俄计划在那里的苏联军队被击败后,发射位于西伯利亚的MIDAS弹头摧毁命运科技实验室。然而,盟军也知道了这个计划,这导致了一场超时空防御战在克麦罗沃州发生。在苏联将军的指挥之下,苏俄最终保住了MIDAS弹头并成功向黑森林发射,消灭了当地的大部分盟军部队(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安全撤离)。
欧洲大陆的战争即将宣告结束,但苏俄又陷入两难境地:他们的盟友中国在西藏的军队遭到了未知心灵信标的控制。为了结束混乱,沃尔科夫和契特卡伊立刻前去摧毁了心灵信标,但事件发生后中国却反过来谴责苏俄在干涉内部事务。为了调查中国背后的真相,一支小队被派往日本的似乎尚未被中国占领的金川工业设施。结果却发现它已经被中国占有,中国意图独吞金川工业科技的事情外加前前后后的矛盾积累最终彻底爆发,导致共产国际开始了内战。
中俄内战爆发后,中国和效忠他们的大部分太平洋阵线叛军对滨海边疆区进行了大规模突袭。由武秀荣将军率领的一支部队捕获了沃尔科夫和契特卡伊,但遭到了当地苏俄军队的顽强抵抗。苏俄最终击退了这些东亚入侵者。从那以后,苏俄保住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者地位,并通过白杨M发射台的威慑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确立了统治。然而,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MIDAS弹头了,而那些白杨M运载的都是空壳。[3]而且苏俄虽然成功取得了胜利,但对于世界各地占领区的掌控也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苏俄虽然是战争的胜利者,但却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虚弱巨人”。因此,他们不得不默许此时已经背叛苏俄的心灵部门在此期间进行的各种隐秘行动......[4]
心灵终结战争[]
两年后的9月1日,苏俄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然而突变陡生,尤里和他的厄普西隆军突然降临莫斯科,破坏了阅兵式,杀死了总理罗曼诺夫,瘫痪了苏俄的最高指挥部,使苏俄陷入群龙无首的巨大混乱中。而就在同一时间的美国(此时被更名为苏维埃美利坚),苏俄发现了美国反抗军的一次对华盛顿(此时被更名为斯大林顿)的大规模攻击。两军激战时,厄普西隆军渔翁得利,趁乱控制了苏俄军队和美国反抗军的大部分人,最后只有屈指可数的人逃离了那里。尽管后来位于罗马尼亚的苏俄部队设法破坏了一座心灵信标解放了他们位于当地的驻军,并试图袭击心灵军团在此地的新型心灵控制武器研究基地,但心灵军团作出了及时反应消灭了苏俄的反击。此后,占领欧洲的苏俄部队基本上都被心灵军团击溃或控制。
在世界各地的军队遭受巨大损失后,苏俄决定恢复与中国的联盟,他们首先释放了在滨海边疆区的战争中俘虏的中国囚犯,之后在新加坡进行谈判。然而,虽然双方共同击退了进攻新加坡的厄普西隆部队,但中国与苏俄之间并未达成一致。祸不单行,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最初计划调查心灵军团在中国的活动[5]的雷泽诺夫和库可夫发现,中国在新疆的研究基地秘密开发基于沃尔科夫的半机械技术,更奇怪的是,研究基地里的人对谈判、联盟等事一无所知[6]。苏俄对这次谈判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决定将中国的先进技术据为己有。两人迅速定位了他们的主要生产基地,并召集更多部队来摧毁这些半机械生产设施。此后,随着中国的太平洋舰队向斐济群岛进发,苏俄随即召集了从北美洲撤退出来的主力部队[7],并携同拉丁同盟部队一道,假装成被厄普西隆军控制的傀儡攻击中国上海并窃取到了他们渴望的技术。
在“中国战役”结束后,苏维埃俄罗斯成为了目前苏维埃联盟中唯一能够继续主动战斗的主要力量。随着成功窃取大部分中国技术,他们将厄普西隆军重新定为主要敌人,并利用中国技术恢复的卫星在瑞典找到并占领了一个航天设施,试图利用它观察厄普西隆正在这里运输的货物。不久,苏俄确定了航天火箭的运行轨道并通过航天火箭派遣部队在月球着陆,摧毁了厄普西隆的月球基地,找到了躯体已被改造成一名强悍超级半机械士兵的已故英雄鲍里斯。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指挥中心的废墟中提取了相关数据,发现尤里本人就躲藏在莫斯科。月球部队向地球上的苏军报告了此情况,并开始着手准备一种未经检验的战术来进攻莫斯科[8]。另一方面,地球上的两支部队也展开了收复国土的最后行动,其中一支部队前往乌拉尔山夺回了天启坦克研究基地及恢复了其生产技术,并就此组成乌拉尔山方面军;另一支部队则前往斯大林格勒,摧毁了那里的备用心灵控制增幅器和所有心灵军团生产设施,并尽可能地召集包括部分欧洲的拉丁同盟幸存者以及一些被苏军从心灵控制中解救出来的中国部队在内的其他苏联部队一同加入之后的战斗,组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鉴于尤里已将莫斯科修建为一座巨大的超级要塞,苏联决定借助卫星向地球发射太空核弹摧毁莫斯科的防御,但要塞外围由天剑防御系统构成的导弹拦截网阻挡着他们的计划。在一支包含沃尔科夫、契特卡伊、雷泽诺夫和库可夫的突击敢死队的一番血战下,这些天剑防御系统被尽数摧毁。太空核弹宛如致命陨石一般倾泻在莫斯科,摧毁了位于内城的主心灵控制增幅器在内的几乎全部厄普西隆军布置的要塞和防线。但苏联未能对发射进行精确校准也导致不少敢死队成员葬身于太空轰炸下,甚至沃尔科夫和契特卡伊也在轰炸中遭受瘫痪,沃尔科夫更是被尤里利用“心灵动能”强行掳走,最终变成了尤里控制的傀儡。仅负责行动的将军同志、雷泽诺夫和库可夫等少数成员被安全转移。无论如何,这场轰炸给了剩余苏联部队向内城进发的时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乌拉尔山方面军也随后赶到战场,开始征讨尤里的最后一战。虽然一开始的战斗十分顺利,但尤里后放出了“底牌”——由尤里本人直接控制的一双手状外形的恐怖飞行器埃列什基伽勒之手,这对刀枪不入的“死神之手”重创了进攻的苏军部队。但在将军同志的指挥和众人的努力下,他们攻破了莫斯科城内的铁幕迷魂阵,并不得不重建契特卡伊去消灭被尤里动能控制的主人沃尔科夫。扫除这些障碍后,愤怒的苏军旋即摧毁克里姆林宫,找到了打算逃走的尤里将其就地正法。群龙无首的厄普西隆军最终被苏军来自四面八方的增援消灭。祖国再次回到了苏维埃的怀抱。
决战结束后,苏联开始了后续的重建工作。将军同志基于创下的不朽成就被提名为接替罗曼诺夫的苏联总理,并致力于在月球部队正在返回地球期间重建祖国,乃至重建共产国际的辉煌[9]。两天后,苏军在莫斯科的废墟上重新举行了一场阅兵式纪念他们的胜利。然而,苏联根本意识不到一场灭顶之灾正悄然来临;他们长期以来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消灭尤里本人上,却对他布置下的计划一无所知。在庆祝活动期间,全体苏军突然被来路不明的心灵能量牢牢控制,屈服于厄普西隆的“一个思想”。将军同志反应过来时只能在意识尚存的最后一刻警告试图返回的月球的苏联部队:“不要回到莫斯科”。雷泽诺夫、库可夫及似乎没有受到影响的契特卡伊也下落不明。
苏俄在其他地区曾布置的部队与基地也皆受到了影响。在伊斯坦布尔,一些苏军部队计划借助半机械人先驱的力量抵御厄普西隆和被控制的部队,但无济于事,厄普西隆军的心灵能量已经达到了超乎理解的范畴,这些半机械战士们最终也都沦为了心灵控制网络的奴隶。
子阵营专属军备[]
建筑物[]
![]() |
步兵[]
![]() |
![]() |
![]() |
载具[]
![]() |
![]() |
![]() |
![]() |
![]() |
飞行器[]
![]() |
海军[]
![]() |
支援技能[]
![]() |
![]() |
![]() |
![]() |
相关图片[]
引用资料[]
|